浙江萬能達爐業有限公司

ZHEJIANG WANNENGDA FURNACE INDUSTRY CO.,LTD

金屬材料力學性能與熱處理工業知識

發表時間:2025-05-29 21:21
金屬材料的力學性能和熱處理工藝是工業領域的重要知識,二者緊密關聯,熱處理通過改變材料內部組織結構來優化力學性能。

一、金屬材料力學性能基礎

(一)核心性能指標

  1. 強度

    • 指材料抵抗永久變形和斷裂的能力,常用指標包括:

      • 屈服強度(σ<sub>s</sub>):材料開始產生明顯塑性變形時的應力,例如低碳鋼的屈服強度約為 235MPa,用于確定構件的安全承載上限。

      • 抗拉強度(σ<sub>b</sub>):材料在拉伸斷裂前能承受的最大應力,如鋁合金(6061)的抗拉強度約為 310MPa,是衡量材料抗拉能力的關鍵參數。



  2. 塑性

    • 材料斷裂前產生永久變形的能力,主要指標:

      • 伸長率(δ):試樣斷裂后標距長度的伸長量與原始標距的百分比,如純銅的伸長率可達 40%~50%,反映材料的延展性。

      • 斷面收縮率(ψ):斷裂后試樣橫截面積的收縮量與原始橫截面積的比值,用于評估材料的塑性變形能力。



  3. 硬度

    • 材料抵抗局部壓入變形或劃痕的能力,常用測試方法及應用:

      • 布氏硬度(HB):適用于測量退火、正火等軟態金屬,如鑄鐵的 HB 值通常在 170~240 之間。

      • 洛氏硬度(HRC):廣泛用于淬火鋼,如高速鋼刀具的 HRC 可達 62~65。

      • 維氏硬度(HV):精度高,適用于薄件或表面硬化層,如滲氮層的硬度檢測。



  4. 韌性

    • 材料在沖擊或振動載荷下吸收能量而不破壞的能力,指標為沖擊吸收功(A<sub>K</sub>),如低碳鋼的 A<sub>K</sub>值較高,抗沖擊性能好,而鑄鐵的韌性較差。


  5. 疲勞強度

    • 材料在交變載荷下不發生疲勞斷裂的最大應力,例如汽車曲軸用鋼的疲勞強度需達到 300~400MPa,以保證長期循環使用。


(二)性能與組織結構的關系

  • 金屬的力學性能本質由其晶體結構、晶粒大小、第二相分布等決定:

    • 晶粒細化:如通過合金化(添加 Ti、V 等)或熱處理細化晶粒,可同時提高強度和塑性(霍爾 - 佩奇效應)。

    • 第二相強化:如鋼中析出碳化物(Fe<sub>3</sub>C),可顯著提高硬度,但可能降低韌性。


二、熱處理工藝原理與分類

(一)基本原理:固態相變與擴散

  • 熱處理通過加熱 - 保溫 - 冷卻的工藝控制,利用金屬固態相變(如奧氏體化、馬氏體轉變)和原子擴散(如碳在鐵中的遷移),改變組織形態(如珠光體、馬氏體、回火索氏體等),從而調控性能。

(二)主要熱處理工藝及應用

  1. 退火

    • 工藝:緩慢加熱至 Ac<sub>3</sub>(亞共析鋼)或 Ac<sub>1</sub>(共析 / 過共析鋼)以上,保溫后隨爐冷卻。

    • 目的:消除應力、細化晶粒、改善切削性能,如冷軋鋼板退火后硬度降低,塑性提高。

    • 典型應用:冷軋鋼板、鑄件消除應力退火。


  2. 正火

    • 工藝:加熱至 Ac<sub>3</sub>或 Accm 以上,空冷。

    • 特點:冷卻速度比退火快,得到細珠光體,強度、硬度略高于退火。

    • 應用:中碳鋼(45 鋼)毛坯正火后,切削性能更佳;用于消除過共析鋼的網狀碳化物。


  3. 淬火 + 回火

    • 淬火:加熱至 Ac<sub>3</sub>或 Ac<sub>1</sub>以上,快速冷卻(水淬或油淬),獲得馬氏體組織,顯著提高硬度(如 45 鋼淬火后 HRC 可達 50~55),但脆性大。

    • 回火:淬火后加熱至低于 Ac<sub>1</sub>的溫度,保溫后冷卻,消除淬火應力,調整性能:

      • 低溫回火(150~250℃):保持高硬度,用于刀具、量具(HRC58~62)。

      • 中溫回火(350~500℃):獲得強韌性匹配,如彈簧鋼回火后屈服強度達 1000MPa 以上。

      • 高溫回火(500~650℃):“調質處理”,綜合性能優良,用于軸類(如 40Cr 調質后 σ<sub>b</sub>≥785MPa)。



  4. 表面淬火

    • 對零件表面快速加熱(如感應加熱)后淬火,使表層獲得高硬度(HRC55~60),心部保持韌性,適用于齒輪、曲軸等表面磨損的零件。


  5. 化學熱處理

    • 通過滲入碳、氮、硼等元素,提高表面硬度和耐磨性:

      • 滲碳:低碳鋼(20Cr)滲碳后淬火 + 低溫回火,表層硬度達 HRC58~62,用于活塞銷、齒輪。

      • 滲氮:向鋼表面滲入氮,形成硬脆的氮化物層(如 38CrMoAl 滲氮后硬度 HV≥900),耐磨性和耐蝕性優異,用于精密零件(如鏜床主軸)。



三、典型金屬材料的熱處理與性能調控

(一)鋼鐵材料

  • 碳素鋼

    • 低碳鋼(C≤0.25%):退火或正火改善塑性,滲碳后提高表面硬度。

    • 中碳鋼(0.25%~0.6%):調質處理獲得綜合性能,如 45 鋼調質后 σ<sub>b</sub>≈600MPa,δ≈16%。

    • 高碳鋼(C>0.6%):淬火 + 低溫回火,用于刀具(如 T10 鋼淬火后 HRC60~62)。


  • 合金鋼

    • 合金結構鋼(如 20CrMnTi):滲碳淬火后表面耐磨,心部強韌,用于汽車齒輪。

    • 合金工具鋼(如 Cr12MoV):淬火 + 多次回火,消除殘留奧氏體,提高模具耐磨性。

    • 高速鋼(W18Cr4V):“淬火 + 三次回火”,形成彌散碳化物,紅硬性(600℃保持 HRC60)優異,用于切削刀具。


(二)非鐵金屬

  • 鋁合金

    • 可熱處理強化合金(如 2A12 硬鋁):固溶處理 + 時效(自然時效或人工時效),析出強化相(θ' 相),提高強度(σ<sub>b</sub>從固溶態的 250MPa 提升至時效后的 420MPa)。


  • 銅合金

    • 黃銅(Cu-Zn):退火消除冷變形應力,改善塑性;特殊黃銅(如加 Al、Si)可通過淬火 + 時效強化。


四、工業應用中的關鍵要點

  1. 工藝參數控制

    • 溫度精度:如淬火加熱溫度需控制在 ±5℃,避免過熱(晶粒粗大)或欠熱(未完全奧氏體化)。

    • 冷卻介質:水淬冷卻速度快,適用于碳鋼;油淬冷卻溫和,用于合金鋼避免開裂。


  2. 質量檢測

    • 硬度檢測:抽樣測量 HRC/HB,確保熱處理效果。

    • 金相分析:觀察組織是否均勻(如馬氏體粗細、碳化物分布)。


  3. 節能環保

    • 推廣真空熱處理、低溫滲氮等少無氧化工藝,減少能耗和污染;利用電加熱替代燃煤爐,提高控溫精度。


五、前沿趨勢

  • 智能化熱處理:通過計算機模擬(如 JMatPro 預測相變動力學)優化工藝,結合 PLC 自動控溫系統實現精準調控。

  • 復合熱處理:如 “淬火 + 表面納米化”,進一步提高材料疲勞強度;激光表面合金化,實現局部高性能改性。